大峰山

大峰山

文/孙继业

从济南市区向西南驱车一个来小时,就来到了大峰山下。大峰山位于长清、平阴、肥城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447米,远远望去,峰峦叠翠,风景秀丽。山上古迹较多,不仅有济南最大的道教名观峰云观,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齐长城遗址,这里还是著名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

在山脚下的核桃林中,有一座石砌小院,一进三厢,有七八间石屋,分别挂着大峰山独立营旧址、长清县委旧址、救亡室、起居室、医务室、武器装备室、警卫室等牌子。院内的老槐树下,一块石碑上刻着——大峰山革命遗址,这里便是抗战时期长清县委及大峰山独立营指挥部旧址,展室里介绍了大峰山根据地的光荣历史。

大峰山独立营旧址

大峰山独立营旧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长清地方党组织响应省委号召,于1938年2月,举行了马湾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八路军大峰山独立营,创建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先后进行大小战斗50余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像一把尖刀,威胁着津浦铁路和驻济日军司令部的安全。其中,比较著名的战斗是下巴伏击战和十里雾遭遇战。

1938年8月7日拂晓,日军一部由平阴前往济南,大峰山独立营营长汪毅、政治部主任冯乐进率部出师首战,在下巴村附近的公路高地设伏。因部队刚成立不久,缺乏武器弹药,汪毅命令不准恋战,扔完手榴弹就跑。日军车队进入伏击圈后,突然从沟崖上的高粱地里飞出数百枚手榴弹,像冰雹一样从天而降,“轰隆隆”的爆炸声响彻山谷。日军一时被炸得晕头转向,还没等反应过来,战士们便趁着烟雾,迅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青纱帐里。

1941年5月25日,长清县大队在十里雾村,与日军独立混成第六旅旅团长土屋兵驻少将率领的一股日军遭遇,激战半日,击毙土屋兵驻旅团长。这是抗战史上击毙的日军最高指挥官之一,受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通令嘉奖。

日军集中济南、泰安、肥城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对大峰山区进行疯狂“扫荡”,企图一举扑灭大峰山抗日烽火。独立营一连连长孔步健率部遭千余名日军包围于卧牛寨上,子弹打光后,孔连长率10余名战士跳下悬崖,壮烈殉国。独立营顽强抗击日军“扫荡”,坚持在大峰山区开展抗日斗争,先后有580名烈士英勇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大峰山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地。

出了独立营旧址,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行,隐约看到半山腰处有一座青石黛瓦的古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这便是道教名观峰云观。

峰云观远眺

峰云观远眺

峰云观据说创建于汉朝,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道教名观。元末明初时,范真峰道长云游至此,发现山中发出祥光岚气,认为是修道吉祥之地,于是广招弟子,募缘四方,扩建了这处修道圣地,成为济南市最大的的道观。

道观山门是座石墙青瓦的古朴建筑,三开间,拱券门。大门上方镶嵌“峰云观”石刻,两侧悬挂一副对联:祥云紫气神仙景,幽谷清泉道人家。迎面墙上有“道法自然”四个朱红色的榜书篆字,语出老子《道德经》,这句至理名言成为道家的重要哲学思想。

走进山门,左右厢房分别立有青龙、白虎两位护法神。门左侧有一拱形石洞,上镌“圣水池”三字,洞中伸出一个龙头,泉水从龙口中汩汩流淌出来。院内还有一方石栏围起的瑶池,泉水清澈,深可见底。

迎面台阶之上,是第二道山门,门上有“青云得路”匾额。门右侧墙上有一个黑白分明的太极八卦图,左侧的另一石门上镶嵌着“云根”二字。据说雨季时,观内经常云雾缭绕,如同仙境,故得名峰云观。进入云根门洞,是一条石砌的通道。通道北侧有吕祖殿、王母殿,分别供奉着吕洞宾和王母娘娘。

二山门

二山门

跨过二山门,眼前是一株千年古槐,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槐下面,有一眼待月泉,直径约半米,数百年来未曾干涸过。每当皓月当空,水中望月,别有情趣。

与待月泉相映成趣的是回月楼,位于待月泉西侧,是一座二层石楼,楼底下有一个拱形石门,门洞高约 2 米。每当太阳西下,金黄色的阳光穿过门洞,正好照在待月泉上,因此得名“回月楼 ”。

穿过回月楼,到达主殿区,这里建有泰山行宫、玉皇殿和关帝庙等宫殿。泰山行宫里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玉皇殿里供奉着玉皇大帝。和其它建筑不同的是,玉皇殿用的是帝王专用的黄色琉璃瓦,可能因玉皇大帝也是天上的皇帝吧。由玉皇殿内楼梯上去是三清殿,供奉着道教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玉皇殿

玉皇殿

跨过一道石门,后面有一座神秘的禅室。禅室建于山体的一个岩洞中,全部是由石头雕砌而成,石门洞开,石窗上镶嵌着石制窗棂,内为拱券式屋顶,由层层石板雕砌而成。石室内供奉着一尊一米多高的金身塑像,盘腿而坐,身穿黄色道袍,肩披黄色斗篷,双手放于两腿之上,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相传该寺道人燕阳秀在此得道坐化成仙,其肉身历经50余年而不腐。后来,弟子将其肉身置入瓮中,埋入地下,上塑真人金身,在此供养。

禅室旁边有个金蟾洞,洞深而阔,冬暖夏凉,可容数十人,内有观音神像,相传范真峰道长曾在此修行。附近有个青龙潭,潭中泉水来自潭顶部的一个小泉眼,泉水滴答而下,长年不断,清凉可口。附近,还有一豆腐泉,相传用此泉水做的豆腐鲜嫩可口。在几百米高的山上,竟有这么多神泉,确实不愧为一方风水宝地。

峰云观因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人迹罕至,故其古建筑保存完好,在山崖上错落有致,别有风味。观内存有朱元璋四龙盘顶和雍正帝四龙戏珠的御碑,千年青檀、百年古柏,见证着道观的历史沧桑。

峰云观最里面的一栋建筑是石砌二层的奎文阁,阁门上方镶嵌“神慧圆通”石匾。抗战时期,泰西地委书记段君毅和组织部长万里在此主持建立了中共长清县委,开辟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大峰山独立营党支部曾设在此楼内,作战指挥室设在金蟾洞内,因此,这里也成为红色教育的一个现场教学点。

走出峰云观,回到上山主道,继续沿着林荫道往上爬。接近峰顶,长城墙体渐渐映入眼帘。大峰山长城不走峰顶,不行山脊,而在顶峰和山脊下几十米处择险而筑。看了一下手机高度仪,此处海拔353米,离山顶还有一小段距离。

齐长城远眺

齐长城远眺

从南城门进去,该段长城保存较为完整,约有五六米高,两三米宽。全部为石砌干垒墙体,没有灰浆填充。墙体大致分为三层,底层间隔十余米设有藏兵洞,洞内空间局促,仅容一人,开一射击瞭望孔;二层为守军行动通道;三层设有城垛雉堞,可抗击攀墙而上的敌军。

沿着长城往西走,还发现了一道隐秘暗门,暗门开口设置在山崖边沿,从外缘很难发现,地形上也易守难攻,守军可从暗门隐蔽潜出,攻其不备发动偷袭。虽然简陋,但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大峰山长城约有1500余米,远处还有个金明门,门内有个小瓮城,保存也算完好。再往远处,长城墙体已支离破碎,有的只剩断壁残垣,但更显得沧桑古朴。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齐长城遗址,没有人工修缮的痕迹,保持了风霜雨雪侵蚀的自然风貌。

齐长城

齐长城

在城墙附近的松林里,还散落着不少石屋,约有200余座,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已经坍塌,路边的一块简陋石碑上写着屯兵营,看来是防守官兵的营房,或许当年大峰山独立营的战士们也在此战斗宿营过。这些屯兵营全部用石块干垒而成,无泥土粘合,无梁木支撑,令人叹为观止。就连屋顶也全用片石相互勾连叠压搭成,虽然有些漏光,但不会漏雨,能够起到防雨采光的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建筑技巧。

屯兵营

屯兵营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末期。据《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最早的齐长城主要在西段,以防晋鲁。到战国时,为防楚国入侵,进一步扩建。西起黄河东岸平阴之防门,沿着绵延的泰沂山脉迤逦东去,至胶南小珠山入海。全长1238华里,跨越1518座山峰,犹如一条巨龙,绵延起伏,将整个齐鲁大地分为南北两半,在战国争雄中发挥了重要军事作用。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长城在内地失去防卫作用,有的地段随岁月荡平,有的遗址尚存。没想到大峰山长城竟然保存得这么完好,也许因藏在深山密林之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因吧,这是笔者所见齐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齐长城约建于公元前555年,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比欧洲人修建的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早470多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文化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真是深山藏国宝啊!就连近在咫尺的济南人也知之甚少,驴友们纷纷感叹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