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Dauhgyau

okcih Wikipedia

Dauhgyau(道教), Cunghgoz cienzdungj coenggyau, youq ciuhgonq couh miz. Doengh bouxdauh baiqfug haujlai bouxsien, gyoengqde maqmuengh ndaej dauh baenz sien、bang seiq gouq vunz. Dauhgyau mboujdan youq Cunghgoz cienzdungj vwnzvaq youqgaenj raixcaix, caemh doiq cienz lajmbwn miz itdingh yingjyangj. [1]。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係為奉老子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2]

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4]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5]。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6]

起源與稱呼

[gaij | 编辑源代码]
修道士畫像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並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於原始時期的崇拜自然與鬼神,從最早的人神溝通的占卜等多種方式,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商周時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宗教經歷了顯著的理性化演變,與社會文化知識的分化。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為「顯學」且當時的陰陽家、神仙家興起,在歷史有所的影響。至東漢,社會因為戰亂與漢朝崩潰導致對宗教產生急迫的需求,於是原本儒學逐漸宗教化,此時也於傳入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道教的主要创始人物张道陵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巫术并於與漢代所崇尚黃老道家的思潮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於此時形成[7]

由於受歐美文化影響,現在中文中的“道教”一詞,認爲起源於西元142年東漢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8]。(注:這種歷史觀,不能被道教内部人士接受,道教内部一般認爲道教起源于傳説中的黃帝。)。然而事實上早在東漢之前道教已有許多宗派,以史籍所載所曰,有關張陵張魯的事蹪,來論述道教不創自三張父子模板:Notetag,而《後漢書》有文於下: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被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同之亭傳,縣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其貢獻[9]

又《三國志張魯傳》劉宋裴松之注引《典略》[10]:熹平中(靈帝年號,西元一七二~一七七年),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10]。光和中(西元一八~一八三年),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10]。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咒)[10]。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脩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10];又使人為姦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習,號為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10]。後角被誅,脩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遂增飾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11]。在《典略》這段文獻的記載中,裴松之以為張脩張衡之誤。姑且不論人名是否有誤;但可以很清楚看出當時的教派相當多;五斗米道太平道一樣,都僅能算是道教的一個派別支流;在當時的道教,不僅僅是張陵張魯一家而已[11]。而且或說張陵撰,或說張魯撰,常以「偽伎」一語[12],來攻襲其他教派,可以看出當時不僅道教的派別多,還常互相攻擊[11]。又張道陵所傳之經,稱為正一經;而《雲笈七籤.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大上所說[11]。《正一經》,天師自云:『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慮後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曰《正一新出儀》。」由張陵的標榜「新出」,可知當時舊經舊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發展到某個階段後,才會定向分裂,成為多種不同的教派;由此可印證道教不創自張道陵。因而若以道教歸屬於張道陵所創不合乎於史實[11]。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等先王之「道」和孔子的言「教」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此部分之出處尚有待確定),因此也被称为“道教"[13]

道教无始亦无终的说法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的起源 -无始亦无终

道教 :“道的教化”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道”上古已存在,祂不为万物而生, 万物却因它而丰盛,“道”给万物得以孕育,众生又从其所得,是以尊为其所教,是为 “道教” ,从虚无到宇宙、万物、诸般物种的诞生,都受“道”所得

道的教化时刻都运转,却又如虚无一般,看不见、模不着,单以文字无法言明,需以 “体验” 而得启悟,人以自身不同潜能条件、意识印象,因缘得以悟道,感应从“道教”所得,故产生了无数人士,黄帝孔子庄子、科学家等等都在这程度下,体验 “道教”,得以“受道”,着下阴阳、五行、仁爱、仙学、科学......等等无数的学说,人终其一生仍然努力朝“得道(成功)”方向走

现今,人以科学探测宇宙事物,亦是“道教”,就如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 看见苹果跌下来,而悟到地心吸力 从其规律,而悟得其法,古今皆是如此 而中国的道教神仙学说正是位处“道教”的高层,哲学可以描述现象,科学可以发现而解释现象,而仙学系统则可以超脱现象

人从荒蛮中“受道”而进化,开发到一定的潜能可以明白世间事物,太上老君就道成老子肉身施教,以哲学形式启悟人类“道”的概念,和圣人之道, 以期众生可以得到个好的环境,去悟道,随着人朝“道”方向走,所知所学越趋复杂,亦开始有了道派,将各圈子学说有系统地组合起来

就如人生命开始后,从基本的技能而到学习事物,进而成长,产生自己的圈子,各圈子又再组成组织或家庭

道教道派就如这一般那么自然的因缘“道教”而形成 现代学术界将“道教”界定为东汉道派始出现,分开道家和道教,是狭义和片面的解释。

“道教”:

以“道”为祖,包含道家和道派,和世间事物

以神仙学说 为宗:《楼观本起传》:“是以古仙哲后,景行高真,仰道德为生化之源,宗神仙为立教之本;寻众妙之轨躅,慕重玄之指归”

以三皇五帝开始:《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

“道”从无始而开始,“教”亦无所终结, 故“道教” ,无始亦无终

模板:Main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內容,南朝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接著便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值得注意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道教早期没有佛教的木鱼与圆磬 钟等法器,后来在隋唐时引入道教乐器中.佛教也没有疏文,抽签后来从道教引入.道教早期只有杀鬼,禁鬼的法术没有有炼度鬼的法术,是受到佛教超度的法事才在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才有各种炼度鬼魂的科仪,基本两教都有互相模仿.但是道教一直模仿儒佛二教的经典教义和法事.

发展历程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2]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五斗米道(天师道)。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說-{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據信傳自汉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編著的《包元太平經》)得到广泛传播[2]。到汉灵帝时,張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稱,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與蜀地彌教結合,故稱五斗彌教,後訛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2]

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2]

到了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派阁皂派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漢鍾離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吕洞宾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2]

此階段不僅中國內部道教有所發展,更藉由遷徙與文化交流發揚至亞洲其他各處。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2]

在宋朝的道教,信州龍虎山天師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賜張正隨為貞靜先生。又據《宋史.仁宗本記》記載:天聖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賜信州龍虎山張乾曜號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時,雖寵信道士林靈素,但對天師世系亦只給予一般封贈模板:Notetag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陽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到元世祖未得位時,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為間,不得達,留宿淮西者久之。欲歸,懼誅:念北人好鬼,可以計脫也。模板:Notetag

明朝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2]

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萨满教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走向了衰落[2]

近现代的道教

[gaij | 编辑源代码]

明代道教继元明之际(具体时间有争议)张三丰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东派”大师陆西星,“西派”大师李涵虛。清朝由于很多汉族士人拥有反清思想,都皈依了全真教龙门派,于是全真教出现了“龙门”中兴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zh-hans:抵触; zh-hant:牴觸}-而作废。1957年,中國大陸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目前中國大陸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約有5萬餘人,正式開放的道教宮觀有5千多處。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注意:由于道教派别众多,不是都有出家制度,所以道教的确切信仰人数是难以计数的。

台灣道教基本上隨著早期的漢人移民而來到台灣[14]日治時代末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台灣道佛不分的情況。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達台灣,1969年過世後,遷台江西省國大代表推張恩溥堂姪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現居台灣嗣漢天師府。現據中華民國内政部統計道教乃為台灣第一大宗教[15]

出家制度

[gaij | 编辑源代码]

全真教北派有出家制度,始于南宋時期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並延續到現代。正一派以及全真南派沒有出家制度。

教理和教义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天师道从创宗之初,漢代張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和“”作为基本的信仰[1]。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1]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後,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另外道教的教主爭議,有人自稱道教教主是張道陵昧之史實[11],就道教而言教主還是太上老君,而玉清元始天尊为道,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为經,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師,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與上清並未入世,太清並而入世傳道,就論而言道教教主是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政治家稱為老子。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等等。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诵经[8]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莊,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道教文化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道教與道家

[gaij | 编辑源代码]
太极图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演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也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如聞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這種宗教在基本性質上恐怕與後來的道教無大差別,雖則形式上盡可截然不同。這個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們可暫稱為古道教[16]。」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如:道教某些人所謂長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而老子並未言及。道教内部的思想本身就很复杂。也不是所有都追求长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类。

代表学者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諸仙

[gaij | 编辑源代码]

模板:Main

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物像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17]

另外道教先人認為天地人中定數代表天庭玉皇大帝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庭的附屬,也發展出了閻羅地府龍王水晶宮的一系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17]。古代-制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中國道教信奉的神仙譜系極為繁雜。

《太平經》中“神仙”分為六等,張君房《雲笈七箋》道書中“神仙”分為十個等級,以道書來說,道教的神仙譜系中,最高為“三清”、“四御”,最低為“城隍”、“土地”。這是經過長期演化才逐漸定型的[17]。如媽祖關帝雙忠等。都因為民間信仰而納入道教的神仙。道教早期雖然不供俸神像,但為了傳播方便而開始塑造神像供俸,在大型道教宮觀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閣”)以及“四禦殿”,至於其他神仙,則根據道觀之歷史、地理特點而不盡相同,並合祀“三清”神像[17]。此外,道教先人認為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等等也都有神靈駐守,而且還有相應的修持方法。

現今許多人引述在封神榜裡神尊.属于小說野史.與道教記載有很大差別。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條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18]

  1.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 “八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教中的平安符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18],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所謂的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不當致死的例子,後來胡虜入侵殖民,很多道士戰死,秘方被失傳。造成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較難掌握分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後世多数轉向較為保險的內丹修煉(内丹修炼在此之前也存在)。近代陈缨宁曾经在上海从事过外丹实验,从而断定古丹书所载不虚 。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18]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19]。“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丹田,以养身形,以生[20]。”亦有认为“三元”指元精、元气、元神。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被某些人归为气功,不过这种做法并不正确,因为現在說的“气功”其实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道教修炼自黄帝算起(《史记》中有黄帝“且战且修仙”的记载)则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另外,蒙元滿清殖民前的道教徒都习武術中醫理論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高洁静,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飲、不食,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是用墨筆、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也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道教道士所為修得的法术。

主要典籍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道教模仿佛教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模板:Notetag,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記載道教符錄、齋醮、科儀、修煉方法的經典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這些典籍有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產生影響。現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傳,其它版本已失傳,現存歷代道教經典多收錄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18]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21]北宋后出现了《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经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

道教太一宗主要也以符箓、斋醮、科仪、該宗以《道德经》為主要傳宗經典、另談及丹道但其歷代宗師皆長壽,傳宗至今傳至47代,其47代宗師黃元吉,寫出許多知名道教修道與丹道经典。

道教音樂

[gaij | 编辑源代码]

明代道士冷谦是著名琴家,对音乐做出巨大贡献。 清代道士张孔山开创的琴派“川派”,对琴艺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名曲《大流水》(亦称《七十二滚拂流水》、《流水》)。从某种 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道教音乐。 近代道士华彦钧(俗称“瞎子阿炳”)对中国二胡艺术做出巨大贡献。

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道樂不僅與道教歷史同樣久遠而且秘而不傳,其旋律為古雅風格,為宗教與藝術的互相結合[22]。道樂常見於廟宇日常早晚課誦經唱贊,各種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會等宗教活動,或者信徒在各種喪葬、祭拜及日常禮神儀式上播放以求慰藉,也為道士、法師必備科儀經樂,亦常於廟宇、素食店、茶藝館、宗教藝品店日常播放,修道士平時也常用於靜坐冥想、修練氣功丹道、提昇心靈境界[22]

自50年代開始,即有業餘音樂家在收集、整理、研究道教音樂,各學術刊物的專論及學術專著開始陸續出現「道教音樂」;後來有專業音樂家將「道教音樂」搬上了舞台,並至東亞國家巡迴演出。道教音樂的藝術表演活動於是慢慢被社會認同接受,而部分道教宮觀有從事這種演示活動的組織–「道樂團」。1988年8月22日,北京白雲觀正式成立了「白雲觀道教音樂團」,並首次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了集合性演出。之後大陸各地道教協會等亦相繼成立了道樂團,其中蘇州玄妙觀、北京白雲觀等宮觀的道樂團還多次應邀到英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作專場道教音樂演出[23]

1996年,由香港蓬瀛仙館主辦的香港道樂團正式成立,香港道樂團也是歷屆道教音樂匯演的組織策劃者之一。「首屆道教音樂匯演」於2001年11月在香港演出,由香港蓬瀛仙館、香港道樂團與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聯合主辦[24]。道教音樂匯演主要是唱誦平時在宮觀裏誦經說法的經韵,配合走五方、行八卦、轉太極等身伐動作;亦有地方特色的道曲;其中武當山道教武術音樂團表演的「武當仙樂神功」是創意性的節目,該節目將武當山道教音樂與武當山拳、劍及功夫結合于一體,道樂中穿插武功,武功伴隨著道樂,以道樂再搭配中國功夫方式動靜結合;也有演奏道長阿炳的著名作品《二泉映月》,匯演還有表演分別具有江南东北香港地方特色的道曲,令觀眾們可感受到道教音樂的可體驗不同風格且豐富之道曲;匯演中特色節目還由東道主成��青羊宮道樂團表演,該團的表演特點是在樂隊中使用了編鐘古琴等古樂器,使用古老的樂器傳達歷史悠久的道教音樂[24]

第二屆道教音樂匯演在2002年6月在台北演出[24]。第三屆道教音樂匯演於2003年3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行,由中國道教協會、香港蓬瀛仙館聯合主辦[22]。第四屆道教音樂匯演於2004年3月7日在新加坡嘉龍劇院舉行[24]。第五屆道教音樂匯演2005年5月於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該匯演創下參演團體和表演人數歷屆最多的紀錄[24]。第六屆道教音樂匯演於2006年8月26日在成都藝術中心嬌子音樂廳舉行[22]

大陸中國道教協會和臺灣中華道教總會為了弘揚道教文化,展示道教音樂,在經過協商和籌備,於2005年7月底8月在臺灣舉行海峽兩岸道教音樂會,以「蓬萊仙韵頌太平」作為主題[24]

道士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祖師张道陵)、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全真北宗(祖師王重阳)、真大宗(祖師张清志)、太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與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道教歷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18]

  1.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閣皂宗閭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2. 全真道:源於鍾離權呂洞賓內丹思想,又有南宗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3. 真大道教胡金时创立,胡元以后逐渐衰微。
  4. 太一道胡金时由卫州〔即今河南淇縣〕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5.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6.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時成為當時道教的主要派別,傳道範圍也從南方延伸到了北方。以“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7.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與「太一道」三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三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另外據教內所傳典籍,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道教在中國現今宗派為全真宗為主流。而正一宗在中國大陸只是支脈,其發源地為江西龍虎山。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在台灣,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為道教太一宗,門派奉太上老君為祖師。而正一宗奉祀祖師為張道陵天師,以上為台灣兩大道教宗派。

道教宫观與活动

[gaij | 编辑源代码]
在台北市的指南宮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25]

道教的宗教建築泛稱為宮觀,是比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過唐。考其形成和演變的歷史,可以看到它們是適應道教組織產生和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現在一般都認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築主要是靖(靜、靜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廬,治中亦可稱為館。所謂靖或靜,係奉道之家所設立的靜室,意在與家中其他之處隔離。「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餘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握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1]可見,它最初出現就是為區分聖與凡,道士與一般居民,奉道與俗事的界限而立[25]

總之,宮觀是道教理念的體現,是道教特質的象徵。具有很強的標誌性,使人一望便可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場所,與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別[25]

可以分为两种:廟宇指供民間信仰的信眾祭祀供奉和求庇佑的地方;道觀则指道教徒們修鍊、傳道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以及生活的場所,多位於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裡。

道教節慶

[gaij | 编辑源代码]

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日子。三元節,就是「三官大帝」的誕辰,并以天官生日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要舉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為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為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請神明為運勢不好的人消災解難。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以夏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台湾以春节为道教节。新加坡等地以夏历二月十五(道祖诞生日)为道教节。

道教在世界的影响

[gaij | 编辑源代码]

在漢字文化圈的影響

[gaij | 编辑源代码]

大中華地區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很多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文化人物都是道教徒。晋代书圣王羲之一家笃信正一道。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也是位虔诚的道教徒,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唐太宗在老子的家鄉建了「太上老君廟」;唐高宗則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認為老子是李唐宗世的祖先。唐朝君主有自稱是老子的後代子孫,還遵奉老子為始祖,並且立祠祭祀,又對老子追封帝號,同時明定朝廷官員都要修習《道德經》,並且列《道德經》為當時科舉考試的範圍[26]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有些竟然多被荒唐的寫成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裏面提到與道教並立的兩個宗教闡教截教的誤斗。书中出现的各路仙神和法寶等,属于闡教截教道教系统。

天皇”在中國道教中,是表示北極星的神祇。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大帝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高宗下旨令各地廣建修道觀,並且把自己的女兒送進道觀當女道士。也就是說道教唐太宗唐高宗的強力推行,可說是已成為唐朝的國教[26]

道教在台灣的影響:

台灣道教基本上隨著早期的漢人移民而來到台灣 [14],從清領時期就一直享有高度宗教自由的民間社會,經過日治時期統治仍蓬勃發展。日治前期,日本政府施行「舊慣溫存」政策,即尊重台灣舊慣,不干涉傳統宗教。日治後期,由於採皇民化政策,企圖改變台灣人民思想,日治時代的台灣,道廟非常之多,且有民間教團在守護與維護人民安全[27],但道廟中的民團會抵制日本政府,所以採皇民化政策大力強制道教改採佛教信仰,此舉導致台灣現今佛道不分,但是道教仍呈熱烈的蓬勃發展風貌遍佈全台。戰後,戒嚴的年代,國民政府禁止集會遊行,因此民間只能以「慶祝國慶」、「慶祝總統、副總統就職X週年」等名目向政府機關申請,才得以順利舉辦廟會。以道教法師來說台灣早期山線都是紅頭海線才是道士,台灣清代已有福建道教閭山派,與南部靈寶派與正一派等,民國60年代成立道教會與道教太一宗掘起,台灣道教產生變化,不過百姓雖不知道教體系,百姓的心中一直都是主要道士法師造醮等觀念與習俗更是深植民心。這裡面,雖然科儀與中國其他地方不盡相同,道教的傳承一直在台灣發展著。

道教現為台灣第一大宗教[15]。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00年1月28日宣佈訂農曆1月1日為道教節,屬國定假日,是台灣諸多宗教中以宗教為名稱節並訂於法律中之之唯一宗教,也是現代道教史上的大事 [14]

道教在新加坡的影響:

早在1796年前,在新加坡建立道教庙宇顺天宫。1990年,新加坡道教总会成立。又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等全真派道士多次前往新加坡开办道士培训班、主持法事。同时还同中国大陆的正一派道观以及港台的道教团体开展广泛的联系与合作。自1996年开始,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的道教节。1996年开始,道教徒即积极参与由新加坡共和国九大宗教所组成的新加坡宗教联谊理事会的祈福和祷告会及其他活动。二十一世纪初,修建起富丽堂皇的三清宫,主殿供奉道祖三清真武大帝、正一天师,左殿供奉全真道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三位祖师,右殿供奉孔圣人,体现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宗旨。新加坡道教学院,和三清道教图书馆,在2008年在底在三清宫正式成立。道教学院为新加坡培养年轻的、有宗教情操、有文化涵养、能够执行道教科仪的道教工作人员。

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其古代文明起步較晚,但由於受到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陸文化的影響,發展速度很快。在古代中日交往和文化交流中,道教亦曾起過重要作用。

中國道教是否傳入日本,日本學術界亦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是認為日本古代政府拒絕道教的傳人,淡海三船的《唐大和尚東征傳》及《古事類苑》和《群書類聚》中都有明記模板:Notetag。另一種意見認為,「道教作為宗教,其教典、道士、道觀等成體系的組織形態,並沒有傳來日本,關於這一點,目前確實無史料可證。但是道教作為思想給日本以影響,可以說已是難以否定的事實」[28]。道教在日本的傳播,根本沒有帶有建立道觀道士佈教等形式的教團道教傳到日本來。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紀前後,道家思想藉由漢字漢字文化圈的朝鮮半島傳播到了日本。

到公元5世紀前後的應神天皇仁德年間,又有大量渡來人來自以半島為中心的那些地區和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他們帶來大陸文化[29]。在奈良、平安朝時代,日本用類似民間習俗的『托盤』,從來自朝鮮半島或中國大陸的歸化人以及隨遣隋使遣唐使去中國的留學生和留學僧帶回來的道德經典中,接受了漢字成語或知識,部分地接受了唐宋時期盛行的道教信仰,形成了一種道教形態,而江戶時代的道教形態與此不同,到了江戶時代,日本接受的是禪宗僧侶們帶來的、明代盛行的『善書』等民眾道教。這些『善書』類是從日本人群眾性的國民道德意識之『托盤』較多的地方開始接受的,其中也有幕府大名的支持。由於印刷術的發達,這些『善書』不斷出版發行,一般民眾也容易看到。因此,對日本一般社會的影響也與以往不同[30]

而早在大約在七世紀,道教神仙長生思想和方術即已傳往日本。日本留學生曾在中國學習道教方技,並把道教經典帶回日本。從平安時代起,道教守庚申的信仰在日本頗為流行[31]。卑弥呼信仰的鬼道模板:Notetag与日本神道一部分来源是道教。而《古事記》、《日本書紀》亦有記載的古代道教思想,日本最早史書中主要闡述這兩種所提到的「常世」、「觀」和「天皇」幾個術語。「常世」的解釋是「神仙的秘區」,產生於日本,為神仙鄉的意思。飛鳥時代天武天皇因喜歡道教而使用天皇作為君主的尊號。日本的修验道入山修行前念的真言(臨兵斗者皆陳列在前)与抱朴子中内篇第四登涉篇的(臨兵斗者皆陳列前行)几乎一样[32]

琉球人的文化受中国和日本本土的影响较大。从宗教上看,琉球人中既有信奉佛教和琉球神道的,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33]。不少道教神祇如媽祖關公等在琉球都有不少信眾,並被琉球神道吸收。

朝鮮道教於7世紀在朝鮮半島出現。在624年(唐朝武德七年)高句麗榮留王曾請奏唐高祖希望傳授道教教義。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遺前刑部尚書沈叔安往冊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仍將天尊像及道士往彼,為之講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觀聽者數千人模板:Notetag。翌年,高句麗榮留王又遣人人唐學佛老之法[34]

但是此時期道教在朝鮮半島尚未形成教團模板:Notetag,王室為中心的人們主要把它視為保護國家的宗教,在民間老百姓把道教視同民間信仰結合起來,被融进民间信仰或其他宗教模板:Notetag中而逐渐沒落無所知,且人們並不認為民間信仰的道教是一種外來宗教[35]。道教從中國傳入朝鮮以前,朝鮮就存在神仙思想、山嶽信仰、靈星信仰、地方習俗性民間信仰、咒術、天文、占星術、讖緯預言術等,認為這些宗教文化形態與中國的道教具有同一性或類似性模板:Notetag;朝鮮不存在像中國道教那樣的完整的道教形態;不可把朝鮮文化中道教文化要素當作一種外來文化看待,強調要從主體性的立場上研究朝鮮文化中的道教性質。但不管如何,已有史料可證明道教在古代朝鮮的傳播及其影響[36]

90年代以後,韓國開始出現了道教教團組織模板:Notetag,並與中國道教協會建立了聯繫[36]

最早期道教傳入越南最早是在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孫恩在江南發動起義失敗後,其妹夫盧循率部逃至交州。而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赴水自盡。吳朝以後,越南在五百年中,又先後建立過丁朝、前黎、李朝、陳朝、胡朝和後陳等朝代。在此期間,中國和越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十分密切,此時道教隨著移民而傳入[37]

丁朝先皇太平二年(中國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曾經給佛道二教的領袖頒授官階品級,「道士鄧玄光授崇真威儀」[38]。傳稱丁先皇在一次起兵時,還到今寧平省的「天尊洞」道觀,禮拜神明。後平定天下,遂改「天尊洞」為「安國祠」。黎朝大行皇帝興統四年(中國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曾經「宣華山道士陳先生詣闕」[38]。陳先生當指陳摶。但是根據中國的史書,陳摶似乎並未到過越南。越南史書的記載至少說明,陳摶盛名遍傳天下,黎朝大行皇帝欲召而不得。李朝崇信三教,李太祖在位時,就興建道教宮觀太清宮,詔度道士。太祖之子李太宗登基時,道士陳慧龍還為其造「天命」,得寵信,獲賜御衣。李神宗天彰寶嗣三年(中國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神宗曾經赴五嶽觀,「慶成金銀三尊像」,據稱這是越南史書上有關越南道觀造三清神像的首次記載[37]

越南廣泛流傳對真武帝君的信仰。真武帝君,即玄天上帝模板:Notetag。玄天上帝,受到宋、元、明等歷代王朝的封誥。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有許多奉祀真武大帝的宮觀和神祠。河內市區北部的西湖風景區就有真武觀。真武觀,又稱鎮武觀,也稱龜聖祠[37]

16世紀以後,越南的南方逐漸北開發。後黎阮氏政權充分利用了許多為逃避滿清統治而到達的前明朝官員以及民眾,獎勵開墾養殖。以後,不斷有來自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華僑移居越南南方。在胡志明市等西南部的華人聚居區與華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一些華人的會館和道教宮觀仍然在繼續活動。由廣東廣州來的華人修建的穗城會館,創建於道光八年(1828年)以前。會館有正殿供奉天後聖母、龍母娘娘、金花娘娘,偏殿供奉關帝等。由於穗城會館供奉的主要是女神,所以被越南民眾稱為「女廟」[37]

由廣東潮州來的華人修建的義安會館,創建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以前。會館有正殿供奉關聖帝君,同時奉祀福德老爺文昌帝君、財帛星君以及天后聖母等。由於義安會館供奉的主要是男神,所以被越南民眾稱為「男廟」[37]

道教亦影響當地原生宗教-母道教高台教[37]

在西方的影響

[gaij | 编辑源代码]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据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证实。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39]

在印度的影響

[gaij | 编辑源代码]

根據泰米爾文密教經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兩位來自中國,其泰米爾名字為博迦爾(Bogar)與普里巴尼(Pulipani),他們于西元3世紀到印度伽耶等地傳播道教的醫學與化學思想,在印度的化學史與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此段內容根據胡孚琛《道學通論》的黃心川序)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涅槃,也不同于亞伯拉罕諸教模板:Notetag天國[40]。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道教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41],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屍解”等方式[42]。部分風景秀麗的地方由於適合修煉而被譽為人間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43],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模板:Notetag,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亞伯拉罕諸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44]、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道教對人生大體上總是保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道教則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脫離對死亡的恐懼。而道教和佛教和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道教傳遞信眾,人應該要怎麼走在現在人生之路上;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只有追求實現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著重在「覺悟」模板:Notetag,並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的輪迴,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45]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gaij | 编辑源代码]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競爭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佛教傳入中國后,大大吸收了儒教道教的思想,仪轨,祭祀等,使之变为适合中国的宗教,现今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小部分科仪,可以说就是道教的一种翻版。而且道教的许多经文是參考佛教经文编写,许多仪式也參考了佛教如早晚课,施食等.對佛教的學習,最明顯的是全真教的出家制度与全真三堂大戒。如道教的萨祖焰口是明清时期的道士模仿元代喇嘛翻译的瑜伽焰口编写,也可以说道教的焰口是佛教的翻版,不然民间就不会说道无焰口,佛无拜斗.

老子化胡传说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出玉门关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汉代太平经》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三国志·魏书》提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歷史上最為知名是堅信老子化胡並大力推廣之代表教派以唐朝國師為首之樓觀道。不过历史的证据证明老子与喬達摩·悉達多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历史记载老子是由函谷关西入秦国在秦地终老,玉门关是汉代才有的.

與一貫道的異同

[gaij | 编辑源代码]

一貫道雖然名稱有包含了「道」並以宣扬、道、五教合一的教義結合。中心思想以「理天法」取代道教的「氣天法」,且不再煉丹,完全趨向儒教化[46]。一貫道的中心主神是明明上帝,宣教場地稱為「佛堂」,因此本質上與正統道教有很大不同[47]

世界化

[gaij | 编辑源代码]

近年来,道教在世界很多地区得到了发展。如1995年12月,英国道教协会正式在伦敦成立。这是欧洲最早成立的道教组织。1999年以来,中国著名道士田诚阳,赴西班牙讲学传道,教授当地信众。2001年5月联合当地弟子创立道教协会,同年的冬至, 欧洲第一座道观清静宫落成,得到西班牙政府正式确认,在西班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的合法地位。 这是道教传入欧洲大陆的一个里程碑 。 当前欧洲地区的道教信徒在不断增加中。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有一座中孚道观,纽约有天後宫,旧金山市有紫根阁, 夏威夷有太玄道观。2007年,美国道教访问团一行在中美文化促进会会长曾永祥先生的带领下,对道教圣地武当山进行了参观、访问。美国道教协会拟筹捐2000万美金,在美国洛基山脉按1:1的比例修建武当山紫霄宫道观。

本山寿星宫是韩国唯一的供奉道教神的庙。座落于韩国蔚山市蔚州区温阳面外光里429号, 成立于1991年10月,供奉道教神寿星-南极长生大帝。住持李福顺,生于1946年。七岁起,她经常梦中见到一位手持拐杖的白发老人,百思不得其解。三十岁后便到韩国各地寻找,但没有任何发现。后来辗转到了台湾,在台北博物馆的大厅找到了梦中的白发老人。才知白发老人是道教"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经台湾中华道教会张柽先生介绍、拜台北全真仙坛张络传法师为师,赐道号金鸾,正式步入道门,迎请寿星回韩国,成立了寿星宫。

參考资料

[gaij | 编辑源代码]
  1. 1.0 1.1 1.2 道教文化/Taoist模板:Zh-hk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
  3. 天問-道是什麼模板:Zh-tw
  4. 洪修平,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模板:Zh-tw
  5. 道教教理和教義模板:Zh-tw
  6. 金丹妙诀·济阳子模板:Zh-cn
  7. 姜生. "道教的起源和形成" (in Vahgun). 大紀元.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5-06. Retrieved 2011-1-1.  Check date values in: |access-date= (help)
  8. 8.0 8.1 "宗教的類別與台灣民間信仰" (in Vahgun). 教育部數位學習資源入口.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0-10-07. Retrieved 2011-1-1.  Check date values in: |access-date= (help)
  9.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
  1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漢魏兩晉的道教" (in Vahgun).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蕭登福. "道教產生研究" (in Vahgun). 道教全球資訊網.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0-12-17. Retrieved 2010-12-31. 
  12. 由敦煌寫卷 s 6825號《老子想爾注》此注
  13. "道教".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0-08-28. Retrieved 2012-05-15. 
  14. 14.0 14.1 14.2 台灣道教概況模板:Zh-tw
  15. 15.0 15.1 九十八年第三十週內政統計通報(97年底宗教寺廟、教會(堂)概況)模板:Zh-tw
  16. 《聞一多全集》,第143頁
  17. 17.0 17.1 17.2 17.3 "道教的神仙系譜". 道教全球資訊網.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9-02-19. 
  18. 18.0 18.1 18.2 18.3 18.4 "道教- 世界宗教网".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0-11-24. Retrieved 2012-05-15. 
  19. 参同契》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
  20. 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五十六《元气论》称
  21. 張竹銘 (2006-03-05). "《心印妙經》與養生之道". 台灣仙道學術資訊網.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6-06-15. 
  22. 22.0 22.1 22.2 22.3 曹本冶. "道教音樂" (in Vahgun). 大人物公司. 
  23. 加拿大
  24.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劉紅. "道教音樂匯演簡述" (in Vahgun). 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 
  25. 25.0 25.1 25.2 道教天地-宮觀
  26. 26.0 26.1 "唐朝的道教" (in Vahgun). 歷史文化學習網.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11-23. Retrieved 2010-09-13. 
  27. 據《台灣通史》記載
  28. 千田稔:《中國道教在日本》,《文史知識》1997年第2期
  29. 參見駒澤大學教授中村璋八於1983年為《道教》第三卷《道教的傳播》撰寫了《日本的道教》一文
  30. 《日本文化通史》王勇 著
  31. 道通天地-日本的道教模板:Zh-tw
  32.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注卷下" (in Vahgun). 明倫海會全球資訊網. 2006.04.30.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
  33. 日本民族模板:Zh-cn
  34. 《三國史記》卷二十《高麗本紀》第八
  35. 《道教史》第302—303頁
  36. 36.0 36.1 道教在朝鮮模板:Zh-cn
  37.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道通天地-越南的道教模板:Zh-hk
  38. 38.0 38.1 《大越史記全書》的《本紀》
  39. 江怡 (2004.1.16). "西方流行《道德经》" (in Vahgun). 《环球时报》第22版.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5-02-14. Retrieved 2010-1-1.  Check date values in: |access-date=, |date= (help)
  40. 謝世維從近代西方宗教理論的觀點看六朝道教經典的幾種建構模式模板:Zh-tw
  41. 出自《太平经
  42. 屍解 模板:Zh
  43. 出自道教的《西升经
  44. 出自《道德经》
  45. 佛教與道教,基督教的不同模板:Zh-tw
  46. 道教佛教一貫道之不同模板:Zh-tw
  47. 天罡佛堂

參考書目

[gaij | 编辑源代码]
  1. 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ISBN 962-450-844-5
  2. 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
  3. 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
  4.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
  5.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
  6.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ISBN 7-5052-0203-0
  7.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精裝本),中華道教太一宗宗師府-1985年出版
  8. 胡孚琛,道學通論(修订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外部連結

[gaij | 编辑源代码]
以下為道教推廣入口網站

模板:Portal

模板:- 模板: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 模��:宗教哲学 模板: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