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
臺北與臺中,一直都是亞洲重要的美食重鎮。
兩地的餐飲充滿活力,從輕鬆的街頭小吃到由本地與國際大廚精心創作的精緻餐飲,各式料理精彩紛呈。
《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希望能透過以下三個管道,向世界展現兩地飲食的美好:
- 充滿知識性、互動性的數位的美食生活內容,支持大廚與餐廳。
- 一系列入選《米其林指南》內的餐廳與國際大廚的餐飲活動。
- 由《米其林指南》的餐廳評審員團隊進行獨立匿名訪查與評審後,出版的實體與數位《臺北臺中米其林指南》。
《米其林指南》的網站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群眾造訪,也提供品牌以多種方式在本地或國際推廣的機會。
如有廣告、合作、贊助或是活動的相關詢問,請聯絡:advertising@guide.michelin.com
《米其林指南》評審員與評審過程
《米其林指南》的評審員究竟是什麼人?他們怎麼執行任務?
《米其林指南》餐廳評審員的工作羨煞旁人。他們是米其林集團的全職員工,經常外出用餐,為消費者提供最佳的餐飲建議。
負責評價橫跨三大洲、超過 37 個地方、超過 45,000 家飯店及餐廳的《米其林指南》評審員,大多畢業自世上最好的餐旅學校。他們擁有豐富的旅遊經驗、並且在世界各地居住及工作。
五大評審標準
為了保持獨立性,《米其林指南》的評審員外出就餐時總是匿名。他們支付餐飲的一切費用,隨後根據五項公開的評估標準給用餐體驗評分:
- 食材品質
- 對味道與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
- 味道的融合
- 料理中展現的個性
- 餐飲水準的一致性
米其林評審員的六大核心價值
美食潮流、餐飲烹調技術來了又去,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米其林指南》堅持最初成立時、促進旅遊、鼓勵外出用餐的使命。長久以來,《米其林指南》堅守六大核心價值,幫助許多美食愛好者作出正確的判斷:
- 匿名:雖然米其林餐館評審員受僱於《米其林指南》,但他們和一般客人沒有不同,他們到餐廳時完全不公開身份,避免餐廳的特別待遇。
- 獨立:米其林評審員是米其林集團的全職員工,也不與其他外部機構連結。他們到餐廳用餐,一定會支付一切餐飲的費用,保持客觀及公正性以及獨立。
- 專業知識:米其林評審員大多出自餐飲及飯店領域,有多年工作經驗,是這兩個領域的專才。
- 可靠性:指南給予的評價,並非一個人的判斷;評審員會多次造訪,並達成集體共識。
- 熱忱:米其林餐館評審員的工作耗費心力、評選制度也很嚴格,這奠基於他們本身對美食有深切的熱忱。大部分的米其林評審員要不是曾在餐旅產業工作多年,要不就是會自己下廚,確保我們的評論都是充滿熱情、公正以及專業地下筆。
- 品質:奠基於五大評審標準,任何餐廳只要品質夠好,都有可能被指南評審或推薦。
《米其林指南》的評級制度
《米其林指南》獨特的餐館評級制度中,有各種評級與標示,一起來看看他們各代表怎樣的意義。
米其林星
《米其林指南》一向只用簡短的兩三行文字發表對餐廳的評價。除此之外,《米其林指南》採用一系列符號作額外補充,當中最耀眼的符號,就是享譽全球的米其林星。
米其林一星:優質烹調,不妨一試!
米其林二星:烹調出色,值得繞道前往。
米其林三星:卓越的烹調,值得專程造訪。
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
以米其林集團的品牌大使——米其林寶寶「必比登」為名,評選的是物有所值的美食。
最初,獲得必比登推介的餐廳會有一個紅色的「R」標誌,代表在這些餐廳能以一定價位以下,吃到優質的三道料理(在臺北與臺中為 1,000 台幣以內、大部分歐洲城市是 €36 歐元以內、美國城市 是 $40 美金以內,香港 $ 400 港幣以內,而東京是 ¥ 5,000 日圓以內)
1997 年,「必比登推介」符號——米其林寶寶必比登舔嘴唇的形象——首次出現在《米其林指南》中。自那時起,「必比登」成為尋找超值餐飲體驗的一盞明燈。
服務與裝潢
評審員授予餐館星星時,不看餐廳裝潢、餐桌布置,或服務品質,這些餐館的特色,會另外透過交叉的湯匙和叉子符號來表達。
供應優質酒品(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wine list)
如果您喜歡用美酒佳釀搭配美食,那麼請注意此標示。無論是來自豪華餐館還是對酒有熱情的休閒餐廳,只要供應優質酒品就會有這個標示。
上佳景觀 (Great view)
這三道線條,表示客人在享用美食時,也可欣賞到美麗宜人的風景。
陽臺用餐 (Terrace dining)
這個標示代表客人有露天陽台用餐的選擇,又或者可以在戶外的環境用餐。
簡單的餐飲店(Simple Shop)
優質的美食,在簡單輕鬆的店家也可以找到,在《米其林指南》中,這個標示代表的就是這類餐廳。不過別與「街頭小吃」的類別混淆,這個標示指的只是服務或是硬體上比較簡約的店家。
吧檯用餐(Counter dining)
吧檯標誌表示餐廳是開放式廚房的概念,能讓客人們能夠近距離從吧檯全面觀看廚師工作時的風采。
全球地方性差異
《米其林指南》認知各地美食有其獨特性:在亞洲,「街頭小吃」會以一台小推車標示;在西班牙,一些高水準的西班牙小吃店(tapas)獲得一個額外的葡萄酒和牙籤符號;英國愛爾蘭指南中,有水準的酒吧都標上啤酒杯的符號。
同時,餐館若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葡萄酒、清酒和雞尾酒單,《米其林指南》也送上葡萄、清酒瓶及雞尾酒杯的符號,以茲肯定。
街頭小吃(Street Food)
認識與體驗臺灣飲食文化的最佳方法,就是到代表性的夜市品嘗街頭小吃。米其林兩個車輪加一個小屋頂的標示,代表所介紹的食物是街頭小吃。這個標誌代表的是店面的外型特徵,而不是食物品質。
《米其林指南》的歷史
如同所有改變歷史的偉大發明一樣,《米其林指南》一開始的時候,並不享有今日作為全球指標性餐飲指南的權威。事實上,指南的誕生,不過是為了鼓勵駕駛者多多旅行。
偉大的願景
一切始於 1889 年。
在法國中部城市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有一對兄弟安德烈.米其林(André Michelin)和愛德華.米其林(Édouard Michelin)創立了同名輪胎公司。當時法國國內的車輛總數少於 3,000 輛,但兄弟倆胸懷大志,有意藉此推動法國汽車業。
為了幫助開車的人規劃旅程,也藉此提高汽車銷量和輪胎採購率,他們著手製作一本小冊子,納入各種實用訊息,例如地圖、從如何換輪胎、哪裡可以加油、可在哪裡歇腳和用餐,到哪裡休息與住宿等。
米其林兄弟免費出版小冊整整 20 年,直到有一天,安德烈.米其林來到輪胎店,看到心愛的小冊子居然被用來墊高工作台。他有感:「人只會尊重自己付費得到的東西」,那次經歷催生出新的《米其林指南》。 1920 年,《米其林指南》以法郎七元的定價零售。
向前的路
嶄新的《米其林指南》,第一次納入巴黎飯店,並根據類別列出餐廳名單,同時摒棄付費廣告。
有鑑於指南中的「餐廳」部分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米其林兄弟招募了一隊神秘用餐者——也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餐廳評審員」,以匿名方式上餐廳,然後給予評價。
1926 年,《米其林指南》開始給精緻的高級餐廳頒授星星,從最初的一顆星開始,到五年之後設立零、一、二及三星架構。1936 年,《米其林指南》也對外公佈了星級排名的標準。
多年來,《米其林指南》因其慎重而獨特的方法,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餐飲暢銷書。目前來說,《米其林指南》橫跨三大洲超過 30 個地區,評價的餐館超過 45000 家,在全球賣出超過 3,000 萬本。
米其林兄弟的卓越遠見,給了公司一個不論在 1900 年或 2020 年,都同樣有意義的使命,也就是讓駕駛、旅遊、以及尋找難忘的經驗,更加普及。